生豆處理法介紹
生豆處理法介紹
日曬法是咖啡豆最古老、最原始的處理法。處理方式是先將收成的咖啡果實倒進大水槽裡,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入水底,而發育不全或過熟的果實則會浮上水面。將這些浮豆剃除後,將健康的咖啡果實放置在露台上直接陽光曝曬乾燥,把水分從60%曬到剩12%~15%,最後以脫殼機打掉乾硬的果皮(Outer Skin)、果肉(Pulp),生豆(Bean)就完成整套處理過程。
(↑ 挑選咖啡果實) (↑ 露天曝曬乾燥)
日曬處理法可增加莓果和熱帶水果的風味,果酸溫和,但傳統的日曬法有時會產生負面的風味,例如泥土、過度發酵味等。
現今,日曬處理法又開始流行,甚至是競賽等級咖啡豆中重要的處理法之一,而這個改變是來自於使用改良式非洲高架棚。高架棚除了可避免地上的濕氣、動物糞便和土地味等,也讓果實處在好的空氣對流環境中,使得乾燥效果更加均勻,並且農民們會定時翻動,讓咖啡豆溫和吸收果肉的香甜,使風味越來越飽滿。
鑑於傳統日曬法的不良,隨之而生的就是水洗法。先將採收的果實以去果皮機將大部分的果肉從咖啡豆上分離,而後導引至一個乾淨的水槽裡,浸泡在水中進行發酵以徹底去除殘餘的果肉層,完成發酵之後,再以日曬或使用機器方式乾燥,將含水量降到12%。由於水洗法已先除去果肉,所以在乾燥過程,不會像日曬法一樣,擔心發霉、蟲蛀的問題。
(↑ 去果皮機,將果肉去除) (↑ 浸泡水中發酵) (↑ 鋪平乾燥)
日曬豆的風味豐富且飽滿,層次感非常鮮明多樣,而水洗豆則是具有非常乾淨清爽的口感,有著明顯果酸,不同的處理法讓咖啡豆有著與眾不同的香氣。
在生豆曝曬到仍在含水率高達 30%~50% 的時候,就先進行果殼(Parchment Coat)刨除,而後繼續放著曬乾,如此做法雖然將乾燥時間縮短至兩到四天,但相對的生豆遭到菌類污染機率也會大幅提升。矛盾的是,這些因素反而成為曼特寧有特別香氣的關鍵因素。濕剝法的酸度與水洗與日曬相較下降低許多,此法濃厚度會增加,帶有藥草、青草以及木質的香氣,是蘇門答臘地區才具有的特殊芬芳。
蜜處理法是介於日曬法及水洗法之間,先將咖啡果肉篩除,並保留部分果肉後再曝曬。
蜜處理主要發源於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目前也是中美洲使用最多的處理方法之一,但需耗費較長時間且必須非常謹慎處理,曝曬、翻動時間點必須掌握良好,才不會容易產生瑕疵的咖啡豆。
蜜處理的分類根據保留果肉的比例不同而分為:
白蜜 (White Honey) 保留10~20%果肉
黃蜜 (Yellow Honey) 保留30~40%果肉
紅蜜 (Red Honey) 保留50~60%果肉
黑蜜 (Black Honey) 保留70~80%果肉,低海拔溫度稍高進行乾燥,前24小時覆蓋輕微發酵,後面乾燥過程轉移至非洲晾曬床進行乾燥。
金蜜 (Gold Honey) 基本上保留全部果膠,高海拔低溫乾燥,拉長乾燥時間。
(↑ 蜜處理,保留些果肉後再曝曬乾燥)
單層日曬慢速發酵法
一般的日曬法是將成熟的咖啡果實在太陽下曝曬或堆疊在高架棚上曝曬,果實會在日曬乾燥過程中不斷發酵,整個過程時間約一個月左右。
還有種特殊處理法-單層日曬慢速發酵法,罕貝拉莊園將乾燥日程控制在18天左右,棚架上的咖啡果實維持「一層」的厚度,此方法叫做 Single Layer Drying (SLD) / Slow Drying。薄薄的厚度,提供了咖啡果實最完美的對流與乾燥環境,他們相信適當的慢速乾燥能讓咖啡果實在乾燥過程更能適當地發展出最佳的活性,不僅咖啡豆的風味發展出更多層次,也能讓生豆在產季循環的存放可以維持更久。
不同處理法的口感差別
起初,許多人會問到「日曬豆與水洗豆的口感差別是什麼?」
上述文章已詳細為大家說明各種處理法的作業程序,也簡短的提到日曬豆和水洗豆的口感,但字面上的敘述,是否覺得太過於抽象,如果沒品嚐過,建議還是要試了才能夠體會何謂乾淨、何謂豐富。
在過去日曬處理法被認定為低成本且不精緻的低價豆,往往用在商業等級的咖啡豆,口感複雜,有雜味,豆子品質不一,含水分也不一,瑕疵豆過多等負面的問題,但近年來精品咖啡的盛行與咖啡手選分級的方式下,已有許多日曬豆都被國際認可為高水準精品豆,事實上,日曬豆最大的優點就是 Body 厚實,酸質柔和,咁甜度佳等特性,而水洗豆的特色則是前段的果酸明亮度高,花香表現更加明顯,整體口感清爽。